4 可能性

单元内容结构

5a-4

电子教材

单元作业目标

1.能针对具体情境中的简单事件,准确使用“一定”“不可能”描述确定现象,使用“可能”描述随机现象

2.能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随机现象,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能根据结果发生的频次推测随机现象可能性的大小

3.能根据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推测随机事件中可能性的大小,并对下一次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性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和解释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推测。为了体现课标的要求,本套教科书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概率”的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学段称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称为“事件的概率”。因此,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后续概率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对随机现象“初步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肯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纷繁的自然与社会中的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有了一些体会。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 ℃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落地时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在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与概率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策略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对于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第二学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验。在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是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中,教师都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主动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组织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为班级或学校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摇奖转盘等),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决的意识。

单元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例题分析

1.通过一次一次的抽签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正向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一是列出可能发生的结果。二是通过统计规律,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对下一次情况作出推测。注意让学生明白:单次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当大量重复试验就呈现一种规律。

3.逆向推理,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根据摸棋子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原来盒子里的球哪种颜色的多。

请 Ta 喝咖啡 ☕️

喝咖啡记录:

日期 昵称 金额 备注
2024-04-09 21:42 *颢 ¥9.90 喝咖啡